台灣的工業量產技術是很強的,甚至不輸給日本;
在產品設計方面,這些年也有長足的進步;
可能是民族自信心的關係,或者,短視近利的緣故,
不太敢去發展自有品牌,寧可接國外的代工單。
以 LED行業而言,
在8年前,台灣是遙遙領先韓國的,
可是,大夥一直搶接 Samsung 的單子;
Samsung 可也不是省油的燈,
將台灣的 LED 技術跟人才都一併挖走了,
最後,跟德國Aixtron 大量購買 MOCVD機台,形成規模經濟,
將台灣遠遠地甩在後頭。
而台灣的LED工廠,不是被中國的集團入股、購併,
就是去搶接中國的代工單。
量產的技術成熟度,台灣是領先的,
就差在一些行銷概念,無法形成。
以前,就讀商學院時,
老師們,不喜歡談行銷、業務 之類的東西,
總覺得這不登大雅之堂。
只是,
沒有行銷就沒有一切的後續 ( 研發、製造、財務、人資 )。
Apple 不會生產手機,
可是,Apple 卻賺走了全球手機市場整體毛利的 80%。
觸控技術,不是 Apple 獨家發展出來的,
是 TPK (辰鴻) 拿著技術,請Apple 應用開發的。
Apple 從頭到尾,做了甚麼事情?
“國際行銷” 跟 “產品設計”。
產品製造與規格研發,全都是委外的。
話說回來,外商對於協力廠的開發是很慷慨的,
Apple 的研發團隊,可以先給你一筆很大的預算,
讓你做 零組件的規格改善、研發,升等。
而台灣系統廠,
是先跟協力廠唬一個很大的量,我下一個系列有20KK 支,
你開發出來,我就買。
當然,是不會像外商一樣地支付開發費用的。
零組件一旦開發成功,
台灣的系統廠就拿著這個新品,
四處找廠仿製,
最後,再以Cost Down 的理由,四處殺價,
誰的 Social 能力強,誰得到訂單。
結果,第一個自己花大錢做研發配合的協力商,
可能什麼東西都沒得到,還當了冤大頭去做開發。
思維模式,決定了經濟、產業的命運;
歐、美、日,著重在 價值的取得,以 Upgrade 自己產品;
台灣、中國、韓國,偏向 Cost Down 大規模經濟的建立,
只是,韓國現在又多了一個國際行銷的能力。
希望,學校的教育,
不要再跟我們20年前一樣,
高高在上的士大夫觀念,
認為講 行銷、業務 是一種很 Low 的情境。
讓學子們,出了社會,光有統計、會計、經濟學 的理論,
卻無法在工作上有所發揮。
行銷人才、國際業務人員,是我們產業所欠缺的。
TSMC的成功,除了其製程技術領先之外,
其 國際行銷團隊的能力也是一流的,
團隊成員的背景,
有美國一流理工博士學歷兼具20年製程經驗的副總,
直接跟你談規格、良率、產能、交期。
也有美美的退役空姐,
柔柔的英文腔調,優雅的氣質風範,
就讓人賞心悅目的。
報價單,一定比同行貴上30%,
如果,你要還價,
TSMC會很自豪地告訴你:
要良率、產能的,找TSMC 準沒錯;
要 Cost Down的,去找 UxC,離我們兩個路口而已,
需不需要 UxC 業務的手機號,你可以打過去問問。
行銷概念,還是要從小養成的好,
這對產業發展才會有突破性的創造。
讓小朋友有足夠的自信,
去說出屬於我們這片土地的故事。
後記外傳:
在歐洲企業的思維模式裏頭,
毛利率低於30%的,都該放棄。
舉國際知名的荷蘭國際企業飛利浦PHILIPS為例,
1.當半導體的毛利率無法reach到30%的時候,
整個事業體就是切割出去,成為NXP (恩智浦),
就是跟飛利浦PHILIPS 做一個完美的切割。
2. 當面板的毛利率無法reach到30%的時候,
就讓韓國的LG去玩大者恆大的遊戲。
3. 當被動元件的毛利率無法reach到30%的時候,
就讓台灣的YAGEO去購併吧!
這筆交易案,
造就了宋XX的台灣創投教父的地位,
也讓其有個高音歌手的美嬌娘。
而國~陳X銘也能一夜暴富,坐擁大眼女星關X琳。
個人主觀看法:
東方富豪的財富,大都是拿靈魂、良知與魔鬼交易而來的。
歐洲的品牌創辦人,是以宗教熱忱與文藝靈感跟天使交心而成就事業。
我曾經很嚴正地質疑過我的日本友人-
山口桑,
你們日本人很可惡,
賣給台灣的蘋果是二流的,
而第一等的蘋果都留在日本。
山口君,很認真而嚴肅的回答:
因為,日本人願意付高價;
而台灣人,只會 Cost Down。
我來台灣跑客戶,
tony-您是知道的,
台灣的老闆、採購,
嘴邊一定是一直掛著 Cost Down;
而讓我訝異的是,
連 RD研發也是一直Cost Down的說得不停,
研發不是只要專注於品質提昇就好了嗎?
日本人的企業,
從經營者、採購、研發、製造,
只會關注於“你如何做好品質控管”
如果,台灣人願意出比日本人更高的價格,
我山口深信:世界第一等的蘋果,會在台灣。
的確,我十多年的原料貿易經驗,
只要能提出客觀的原料成本上漲的趨勢圖,
歐洲 (尤其是德國人)、日本人,
是可以接受價格上漲的。
而美國人是,在全球 Resourcing;
台灣的採購,就是狠狠的一句話:
Tony--你找死啊,我把你換掉就好了,
下禮拜來 Review價格,Cost Down 50%。
能合乎妳AUO採購價格水平的原物料,
就是XXOO的 ,除了純度不足,次檔爛貨之外,
還能有高純的頂級原料嗎?
台灣的這一些超級大廠商的採購邏輯,
就是 Cost Down、Cost Down之外,還是Cost Down。
難怪,薪資水平也是一路地 Cost Down,
請注意:薪資也是生產、服務 成本的一環,not only 原物料。
思維邏輯的不同,
造就出不同的產業價值。
瑞士人,會告訴他們的小孩,
在瑞士好好地將機械錶組裝成全世界~
最精密、最有價值的,就好了。
不需要 追求大量生產地 Cost Down。
請問:機械錶不是瑞士生產的,會有價值嗎?
美國品牌IWC的機械錶,生產地不秀出SWISS,
誰會買單啊?
瑞士產品,永遠不需要追求Cost Down而外移中國,
因為,中國製的機械錶就是 Low Price,No Value。
AUO、FOX~
這些 cost down,down到底的企業,
應該好好地生根於中國,
台灣很不需要。
台灣雖然小,
瑞士也小,荷蘭也小,
可是,它們以全世界為市場,
懂得國際行銷來擴展全球業務,
一樣產生許多知名的國際企業,
ROLEX、海尼根、荷蘭銀行、飛利浦、荷蘭航空、瑞士銀行、雀巢…and so on~
駭啊!
UMC-AUO 的 Cost Down概念,
也在侵蝕著台灣的保養品、文創產業。
挾其資金優勢在胡搞瞎搞玩創投,
跨足 保養品、文創產業,
用虛偽的廣告文宣,大賺黑心財。
在科技業,不如TSMC的踏實與懂得行銷藝術,
UMC-AUO 偽君子們,玩死面板產業就算了,
別再用大眾的資本與銀行的資金,
再來染指台灣的未來-保養品、文創產業。
快快去中國 Cost Down 設立十代廠吧!
Cost Down 的劣質內料佐以美美的文宣,
這不是行銷的本質,
也非品牌永續經營的核心力量。
對於行銷,
我們懂得太少了。
當時,survey Q阿寶產品的代工廠時,
京美的林經理問我,
跟別家的報價比較起來呢?
我說:貴了30%。
可是,您們的廠區潔淨室與水質純化,貴是值得的。
我會下單,但一切要合乎ISO規範,我不容許偷工減料的情事發生。
品質的要求,才是對消費大眾的保障,
而非只是 Cost Down-
留言列表